43车铝灰被非法倾倒、填埋,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和3000余万元经济损失;800余吨危废铁桶在小作坊里加工,致使周边土壤含有17种有毒有害成分;具有浸出毒性的“副产盐”未做任何防护措施就在露天堆放,导致水体污染……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发布一批依法严惩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犯罪典型案例。(6月14日中国经济网)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的危险废物日益增多,若处置不当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2020年以来,公安部、生态环境部、最高检已连续4年就此开展联合专项行动。据统计,全国检察机关共对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提起公诉7600余件1.8万余人,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环境违法案件1.8万余件,罚款近17亿元,有效维护了生态环境安全。
非法排放、倾倒、堆放、处置危险废物,屡屡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一些企业把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危险废物,擅自偷偷排入河流、沙漠,或埋入土壤等,危险废物由于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民众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炸弹”。经过几年高压严打,不法分子明目张胆排放、处置危险废物的现象逐渐减少,但犯罪手段却更加隐蔽复杂。从国家有关部门此次公布的案例看到,有利用网络平台跨省作案的,有在三地交界隐蔽区域租用废弃院落作案的,还有一些危险废物易挥发、污染空气却难以取证的,这些违法行为不仅产业链长、涉案人员多,而且专业性强、线索发现难、证据易灭失。危险废物的违法倾倒、排放、填埋的问题没有绝迹,甚至在部分地区呈现多发态势。
打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犯罪,事关生态环境质量、绿色低碳发展、人民健康安全,必须亮利剑、出重拳。司法、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加强联动执法,构建一体化联动执法司法模式,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与执法检查,不断提升联手打击区域环境犯罪的能力水平。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结合视频监控、用电用水监控等手段,提升违法犯罪线索摸排、追踪溯源和精准打击的能力,实现对污染环境犯罪全方位打击、全链条发力、全过程监督。坚持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大案要案,铲除非法收集、利用、倾倒、处置危险废物链条,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不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逾越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
保护生态环境,关键在预防。各地各部门要着眼全链条,既堵住排放源头,又扎紧治理篱笆,既压实排污单位的主体责任,又夯实污染监测的监管责任,更好提升打击效能。完善相关政策,将危险废物产生量大、毒性高、处理难的行业纳入产业结构调整范围,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切实增强排污企业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
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定可以让危险废物不再随意“裸奔”,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图片、观点保持中立,图片与文字均来自网络,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消息。版权归原作者。有版权方面不当之处,欢迎回消息告知删稿事宜,本网站将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