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破解CO₂价值密码:从捕集到转化的关键一跃
来源:低碳新型技术
2025-10-10
211

一、为什么CO是一切碳转化的起点?

在碳中和与碳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中,一氧化碳(CO)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


  • 化工平台分子:CO是合成气(CO+H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生产甲醇、烃类燃料、醋酸等多种化工产品。


  • 燃料合成枢纽:几乎所有PtX(Power-to-X)液体燃料路线都以CO为中间体,包括E-methanol、e-kerosene(航煤)、Fischer–Tropsch柴油等。


  • 能量与碳的存储载体:相比直接储存CO₂,CO的能量密度更高、反应活性更好,便于下游利用。


换句话说,谁能高效、低成本地将CO₂转化为CO,谁就掌握了碳资源化的“总闸门”


图片



二、CO₂到CO的主要技术路径全景


三、各路径的优劣与适用场景

  1. RWGS



    • 优势:技术成熟、设备耐用、可与氢气制备紧密耦合


    • 劣势:需要高温热源,能效受限


    • 适用:与工业余氢、余热结合的大型项目

  2. 固体碳还原



    • 优势:反应速率快,可利用低品位热源


    • 劣势:固碳源消耗高、过程碳足迹大


    • 适用:冶金、化工过程余碳利用

  3. 电催化



    • 优势:常温常压、分布式部署、产物可控


    • 劣势:效率偏低、耐久性挑战


    • 适用:分布式PtX单元、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

  4. 光催化/光电化学



    • 优势:理论效率高、直接利用太阳能


    • 劣势:材料稳定性和反应选择性不足


    • 适用:偏远地区零碳能源-燃料耦合系统


四、能耗与经济性的核心逻辑

虽然电催化与光催化能在可再生能源场景下实现分布式零碳转化,但目前其单位CO产物的能耗仍高于热化学路径。

  • 工业级RWGS:能耗约 12–20 kWh/kg CO₂


  • 电催化:实验室水平多在 20–40 kWh/kg CO₂


  • 光催化:理论上可低至 <20 kWh/kg CO₂,但效率尚未突破瓶颈


易普斯能源的观点是:单一工艺难以形成最优方案,混合与耦合系统是未来主流

例如,将DAC(直接空气捕集)与电催化CO₂→CO组合,利用低谷电+可再生能源实现产氢与CO共生产,随后进入合成甲醇或FT燃料路线,可显著降低综合能耗与碳成本。


五、战略意义:从减排到碳资源化

CO₂→CO不仅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更是碳资源化的门户

  • 能源安全:可将波动性可再生电力转化为稳定化学燃料


  • 产业升级:推动化工、能源、冶金等行业的绿色转型


  • 碳经济闭环:结合碳交易与碳信用,形成正向收益模式


对于拥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国家与企业来说,提前布局CO₂→CO技术,等于在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赛道中占据先机。


六、易普斯能源的立场

我们认为,未来CO₂→CO路线将进入系统化竞争阶段:

  1. 技术选择不应只看单一能效,还需考量与上下游的耦合度


  2. 撬装化与模块化工程是实现快速部署与全球输出的关键


  3. 高附加值产物(如甲酸、合成气衍生物)是早期商业化突破口

请填留下的联系方式
以使我们能够高效解决您的需求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