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况
工程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和燕路560号。
工程规模:土壤修复总量约80972 m3,地下水修复总量约25915 m3。
验收时间:2021年9月。
验收情况:通过验收。
工艺流程
基于毓恒码头地块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地块待测区域布设土壤与地下水原位探测调查点位及时识别污染区域;布设现场检测点位,采样后快速检测跟踪摸排修复效果。现场原位调查工作结束后,将快速调查数据基于车载专业检测软件进行相关参数二维呈现。进一步地,结合原位数据与样品采样后检测数据,通过车载软件快速处理,基于专业软件实现污染状况三维可视化,支撑调查与修复过程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的高效、直观、便捷与精准刻画。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项目依托移动式污染场地快速调查技术,采用“污染场地精准调查与决策处置工作站”技术装备,通过地块土壤与地下水原位探测调查与现场采样后快速检测相结合,指导地块补充加密调查以及场地修复后区域的污染快速筛查摸排,辅助支撑地块修复效果评估调查及其验收工作。
二次污染治理情况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系统有效防范移动式污染场地快速调查技术在场地调查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二次污染:(1)多功能清洗系统,钻杆、钻头等钻具采样设备现场清洗与废水收集,避免点位之间、地块内外污染干扰;(2)标准化采样分样作业系统,柔性化集成配备分样、制样分区作业单元,保证采样与制样质量,避免样品交叉污染以及对场地的二次污染;(3)大容量样品冷藏冷冻系统,实现现场样品低温标准化保存,防止污染物挥发或反应变质。
投资费用
主要包括技术设备设计研发费、研制加工费等,总费用约400万元。
运行费用
主要包括设备维护费、耗材费、人工费等,总费用约10万元。
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情况
项目调查装备采用双电源供电系统,根据现场供电条件实现自动切换,降低发电机使用频率,减少碳排放;通过现场原位实时随钻探测,节约样品采集、寄送实验室分析、设备转场等流程的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