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生物营养平衡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需要多种营养物质,碳源、氮源、磷源的比例对其活性和处理效果影响显著。通常认为,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生长适宜的营养比例为 BOD₅:N:P = 100:5:1 。BOD₅代表可生物降解的碳源,当污水中实际碳氮磷比例偏离此值,且碳源相对不足时,需投加碳源以维持微生物的正常代谢和繁殖。比如在一些食品加工废水处理中,可能氮、磷含量较低,碳源相对充足,但在与其他废水混合处理或微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若碳源比例不符合需求,就可能需要调整碳源投加量。
不同微生物的特殊需求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存在差异。除了常见的异养菌利用有机碳源进行生长,自养菌如硝化细菌虽然不依赖有机碳源作为能源,但在生态系统中与异养菌相互关联。当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等复杂处理工艺时,需要考虑不同菌群对碳源的综合需求。例如反硝化聚磷菌,在缺氧条件下同时进行反硝化和吸磷,对碳源的类型和数量有特定要求,以实现高效的脱氮除磷。
2. 水质特性分析
通过检测污水中碳源相关指标来判断碳源的充足程度。BOD₅能直接反映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碳含量,但测定时间较长。COD(化学需氧量)可快速测定,包含了可生物降解和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通过分析 COD 中可生物降解部分(BOD₅/COD 比值),能更好了解污水中实际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量。若该比值较低,且 BOD₅含量不能满足微生物营养需求,就可能需要投加碳源。例如制药废水,其 COD 高但 BOD₅/COD 比值低,意味着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多,微生物可利用碳源少,可能需额外投加碳源。
氮磷及其他污染物
污水中氮、磷等污染物含量与碳源投加紧密相关。在脱氮过程中,反硝化细菌利用碳源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碳源不足会导致反硝化不完全,总氮去除率低。例如,当污水中总氮含量较高,而碳源相对不足时,为了提高脱氮效率,需投加碳源。同样,在生物除磷过程中,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磷需要充足的碳源,若碳源缺乏,会影响磷的去除效果。
3. 处理工艺与目标
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对碳源的需求和利用方式不同。例如 A²/O(厌氧 - 缺氧 - 好氧)工艺,厌氧段聚磷菌释磷需要易生物降解的碳源,缺氧段反硝化需要碳源作为电子供体。与单纯的好氧活性污泥法相比,A²/O 工艺对碳源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在选择碳源投加时,需根据工艺特点,确保碳源在各处理单元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出水水质标准
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必须满足相应的水质标准,如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或特定的回用标准。若处理目标对总氮、总磷、COD 等指标要求严格,为确保达标排放,需根据实际水质与标准的差距,合理投加碳源以强化处理效果。例如,对于要求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若总氮指标接近限值且碳源不足,投加碳源可进一步提高反硝化效率,确保总氮稳定达标。
4. 处理系统运行状态下不同情况的调整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能反映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情况。SV30(30 分钟沉降比)、SVI(污泥体积指数)可反映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结构。若 SV30 异常升高、SVI 增大,可能意味着活性污泥结构松散,微生物代谢异常,此时即使碳源理论量充足,也可能需要调整碳源投加,改善活性污泥性能。此外,通过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如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可判断微生物活性,进而调整碳源投加策略。
若污水中碳氮磷比例严重失调,碳源相对氮源和磷源过少,微生物因缺乏足够碳源,无法正常合成细胞物质与提供能量,导致活性污泥结构松散,使得 SV30 异常升高、SVI 增大。例如,在一些以含氮工业废水为主的污水中,碳氮比可能远低于适宜的 100:5 ,此时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受到抑制,活性污泥性能变差。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碳源的投加量。补充碳源能够满足微生物生长代谢对碳的需求,有助于微生物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重新形成结构紧密的活性污泥絮体。例如,可以适量投加甲醇、乙酸钠等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观察活性污泥性能的恢复情况,根据 SV30、SVI 等指标的变化,逐步调整碳源投加量,直至活性污泥性能恢复正常。
当污水中碳源过多,而其他营养物质相对不足时,可能会引发丝状菌的过度繁殖。丝状菌比表面积大,在碳源丰富的环境下具有竞争优势,大量丝状菌穿插在活性污泥絮体之间,使絮体结构变得松散,体积膨胀,从而导致 SV30 异常升高、SVI 增大。比如,在一些食品加工废水处理中,如果碳源投加过量,且氮源相对缺乏,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应减少碳源的投加量。降低碳源浓度,削弱丝状菌的生长优势,抑制其过度繁殖。同时,可以适当补充氮源、磷源等其他营养物质,调整污水中的营养比例,使微生物群落结构恢复平衡。在减少碳源投加后,密切关注活性污泥的变化,如通过显微镜观察丝状菌数量的变化,结合 SV30、SVI 指标,判断处理效果,必要时进一步微调碳源及其他营养物质的投加量。
污水中突然进入重金属离子(如汞、镉等)、有毒有机物(如酚类、氰化物等),会抑制或毒害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导致活性污泥解体,SV30 和 SVI 异常。这种情况下,问题并非出在碳源的多少上。
曝气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活性污泥性能。曝气过量产生的剪切力会破坏活性污泥絮体结构;曝气不足则导致微生物缺氧,代谢异常。例如,曝气池中溶解氧长期高于 6mg/L(正常 2 - 4mg/L)或低于 1mg/L,都可能使活性污泥出现问题。
温度骤变或长期处于不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范围,会影响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其代谢和生长,导致活性污泥性能变差。如在冬季,水温过低,微生物活性降低,可能出现 SV30 升高、SVI 增大的现象。
5. 系统冲击与恢复
污水处理系统可能面临水质、水量冲击,如工业废水的突然排放或暴雨导致水量激增。冲击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处理效果。在系统受到冲击后,微生物需要一定时间恢复,此时投加碳源可帮助微生物快速适应变化,恢复处理能力。例如,当进水水质突然变化,有毒有害物质抑制微生物活性,投加适量碳源可提供能量,促进微生物修复和增殖,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