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许柯教授
环保技术装备是支撑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更是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保障。推动环保技术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既是驱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环保装备产业仍面临突出挑战,产业存在技术水平需提升、产品供给结构性短缺、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国家层面应对环保产业瓶颈、满足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
《通知》旨在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解决环保技术领域存在的供需错配、创新主体分散和产业进程缓慢的难题:一是以行业实际痛点定义攻关任务,设定明确的产业化指标,确保技术能实际应用。二是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组成联合体申报,并通过竞争机制强化优胜劣汰。三是聚焦进口依赖的领域设定性能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布局智能监测等前沿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28项揭榜任务主要体现了对环保产业痛点、创新路径和发展趋势的系统把握,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高技术门槛。任务设计瞄准环保领域长期未能解决、受制于外方或属于国际前沿的技术难题。例如,“高盐废水处理回用”被列为揭榜重点,其突破对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量高盐废水及危废处置至关重要。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要求“优于0.4cm⁻¹”的分辨率、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设定“测量精度≤0.1ppm(CO2)”,实现此分辨率可精准识别环境中痕量新污染物。
二是高产业需求。任务紧密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绿色转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瓶颈。如“高炉煤气精脱硫及硫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是钢铁行业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核心技术保障,要求开发宽低温高效催化剂,响应了烟气治理重心向非电行业及精细化治理的转变。“退役锂电池资源化回收成套装备”与“退役风电叶片原地切割成套装备”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设定如“黑粉回收率及纯度≥98%”、“切割效率≤3h/支”等硬指标。
三是高公共属性。任务还关注了与民生环境质量直接相关的技术保障能力。“恶臭、餐饮油烟精准监测装备”为了解决群众感知强烈的异味污染难题,提出“感官拟合匹配度不低于85%”的要求;“监测型噪声地图成套装备”则要求实现时空精度≤10min/10m的全域实时感知与精准溯源。
《通知》需求分层明晰。依据任务清单的核心目标和社会价值,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需求:民生关切型(近期):此类任务的技术突破直接服务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和健康福祉(如餐饮油烟、噪声地图、恶臭监测),探索建立有效的用户评价机制,有助于此类装备的广泛应用。产业刚需型(近期):作为主体任务,为关键行业(钢铁、新能源、化工等)实现绿色转型的技术攻关(如钢铁脱硫、锂电池回收、新污染物去除),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战略布局型(中远期):着眼于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和技术前沿(如温室气体碳同位素仪、ODS便携GC-MS),意在抢占先机、填补关键能力空白和进行技术储备。
《通知》体现了政策新导向。在任务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升级方向:一是新污染物治理成为重点。首次将“新污染物治理技术装备”明确作为独立的优先级类别,设定严格目标,标志着新污染物的治理模式转向“精准识别+深度去除+风险管控”转变。二是减污降碳协同要求落地。明确将能效列为关键验收指标(如任务能耗指标),强化环保装备对“双碳”目标的服务。三是智慧监测推动监管升级。对智能监测装备的布局力度和性能要求(动态实时、多污染物同步、高可靠性)显著提升,推动环境监管向“全域感知、实时精准、智能决策”模式发展。四是特殊场景技术优先突破。优先部署新兴产业爆发和传统行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技术需求。系统性填补新能源废弃物(锂电池、风电叶片回收)处理专用装备空白,提升对极端工况(低温脱硝、大流量复杂烟气净化)的适应能力,确保装备在实际工业环境中长期使用。
《通知》运用“揭榜挂帅”机制,紧密围绕产业痛点和国家战略需求,通过精准定义需求、高效组织协同主体、明确设定目标,构建了更具实效的创新体系。该机制旨在短期聚焦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中期驱动产业升级,推动环保装备向高附加值、智能化转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长远则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坚实技术装备支撑,并探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路径。
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图片、观点保持中立,图片与文字均来自网络,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消息。版权归原作者。有版权方面不当之处,欢迎回消息告知删稿事宜,本网站将尽快处理。谢谢!